您当前的位置 : 中国兰州网  >  房产  >  城.物业
北京“掌上四合院”精细治社区
发布时间: 2019-03-14 09:59 稿源: 北京日报   编辑:唐亚萍

  主动发声化干戈

  223个微信群直通223栋楼、2万多户家庭,能够大规模、扁平化、零距离、全天候与居民沟通联系。一旦发生紧急事件,街道、社区会主动发声、引导舆论,助力化解干戈。

  “打12345,不停地投诉!”“承重墙怎么能拆,太过分了,大家一起反映!”去年6月的一天凌晨,紫芳园社区1号楼微信群中忽然炸开了锅,多位居民反映“底商拆除承重墙,存在安全隐患”的问题。

  看到信息,社区工作人员第一时间协调物业公司,并向丰台区建委“吹哨”,后经区建委质监站核查,底商拆除的并非承重墙,而是一块楼板。在多方共同监督下,底商将其恢复原貌。同时,社区工作人员就处理情况实时播报,将恢复后的图片发到群中,让大家伙儿吃上“定心丸”。

  通过一次次服务居民、化解危机,干部和群众的关系也紧密起来了。“通过这种方式,街道干部和社区工作者不再是朝九晚五、机关坐班式工作状态,而是走出办公室、走到群众身边,与群众建立了扁平化的直接联系,跟着问题走、带着感情干,通过每一次的诉求处理、全程跟踪服务,赢得群里居民的衷心点赞,干部作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。”市委组织部挂职干部王林说。

  “通过‘掌上四合院’,2018年方庄地区各类热线投诉与2017年同期相比下降两成多,居民安全感满意度在全区排名稳步上升,由一季度的第14名、二季度的第8名、三季度的第6名上升至全年综合排名第3。”戴伟明说,下一步,方庄将继续打造好、管理好、利用好“掌上四合院”,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。

  专家点评

  “掌上四合院”:

  一个基层治理的新尝试

 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副主任晋军

  以基层党建为引领,信息技术为依托,方庄初步建成一个“问民需、汇民智、解民忧、聚民心”的“掌上四合院”。这一基层治理创新,既是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的一次尝试,也是响应北京市“吹哨报到”改革的一次实践。

  “掌上四合院”主要有三点创新:第一,构筑基层党建组织平台。以楼栋为单位,将在职、退休和流动党员组织起来,成立功能型党组织,支部建在居民楼里。辖区党员全部入群,夯实民意基础,发挥引领作用。第二,破解居民参与规模瓶颈。在北京这样的超大型城市,成熟社区的规模都在两三千户,居民互动有限,社区参与不足。“掌上四合院”以楼门为单位,平均规模130人,更易形成人人相识、邻里互助的“生活共同体”。第三,推动治理体系前端下沉。“掌上四合院”将城市治理体系进一步下沉,发展为“街道-社区-网格-家庭”,实现群众献上“吹哨”反映诉求、街道线下“报到”解决问题,充分响应了“吹哨报到”的改革精神。

  “掌上四合院”可在更大范围进一步完善和推广,方庄地区的实践提供了经验和思考。首先,以基层党建为核心,引领邻里良性互动。要充分发挥楼栋功能性党组织的作用,使之成为“掌上四合院”内部小环境的稳定器。其次,以制度建设为切入点,逐步形成长效工作机制。建议以制度建设为切入点,在街道设立管理办公室,社区落实专人专岗,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并给予适当激励,逐步实现“掌上四合院”与“吹哨报到”综治平台的无缝对接,增强“居民吹哨、街道社区报到”的工作实效,确保“掌上四合院”的长期活力。最后,以公益项目为抓手,推动居民参与热情。可以以楼门为单位,设立小额公益项目,鼓励居民通过“掌上四合院”共同决策,逐步形成一个党组织主导、居民共同参与、话题集中、讨论充分、决策透明、全程留痕的办事程序,从而进一步推动北京市社区共建、共治、共享的发展。

首页  上一页  [1]  [2] 
稿源:北京日报   编辑:唐亚萍
-->